[形容眼睛好看的成语]形容眼睛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眼睛的成语68个

2020-09-15   来源:常用文书

暗送秋波àn sòng qiū bō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成语出处: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例  句:对张(作霖)则暗送秋波,对曹(锟)尤密切勾结。(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四回)

闭目塞听bì mù sè tīng

成语解释: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例  句: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毛泽东《实践论》)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

成语解释: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例  句: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瞠目结舌,不知所答。(邹韬奋《经历》)

蔽聪塞明bì cōnɡ sè mínɡ

成语解释: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例  句: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先由努力,后成自然。(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播糠眯目bō kāng mǐ mù

成语解释: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成语出处:《庄子·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安眉带眼ān méi dài yǎn

成语解释: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

例  句: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八回)

瞋目切齿chēn mù qiè chǐ

成语解释: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璀璨夺目cuǐ càn duó mù

成语解释: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成语出处: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例  句:方志敏同志和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璀璨夺目的革命红旗已经插遍祖国大地。(穆欣《南线巡回·“又照秦淮一叶枫”》

皓齿明眸hào chǐ míng móu

成语解释:皓:白色的样子;眸:眼珠,泛指眼睛。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亦喻指美女。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触目皆是chù mù jiē shì

成语解释: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成语出处:唐·朱敬则《五等论》:“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例  句: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例  句: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耳目股肱ěr mù gǔ gōng

成语解释: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成语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耳视目听ěr shì mù tīng

成语解释: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成语出处:《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白眼相看bái yǎn xiāng kàn

成语解释: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助我张目zhù wǒ zhāng mù

成语解释: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

例  句:留学生中助我张目的人,较从前增加百倍,才晓得人心进化,是实有的。(章炳麟《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

明目张胆míng mù zhāng dǎn

成语解释: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成语出处:《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例  句:近日京师奔竞之风,是明目张胆,冠冕堂皇做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百三回)

高睨大谈gāo nì dà tán

成语解释: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衡传》:“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高视阔步gāo shì kuò bù

成语解释: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

成语出处:《隋书·卢思道传》:“俄而抵掌扬眉,高视阔步。”

例  句: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鲁迅《呐喊·兔和猫》)

刮目相待guā mù xiāng dài

成语解释: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凝脂点漆níng zhī diǎn qī

成语解释:形容人皮肤白,眼睛明亮。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

破壁飞去pò bì fēi qù

成语解释: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成语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昏聩无能hūn kuì wú néng

成语解释: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火眼金睛huǒ yǎn jīn jīng

成语解释: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成语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例  句: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炒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

手挥目送shǒu huī mù sòng

成语解释: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望穿秋水wàng chuān qiū shuǐ

成语解释: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例  句: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嗑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清·蒲松龄这《聊斋志异·凤阳士人》)

心明眼亮xīn míng yǎn liàng

成语解释: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例  句:神团办事,心明眼亮。(老舍《神拳》)

举目无亲jǔ mù wú qīn

成语解释: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成语出处:唐·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例  句:他到得京里,是举目无亲的,自然留他住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六回)

眼明心亮yǎn míng xīn liàng

成语解释: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狼贪虎视láng tān hǔ shì

成语解释: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两叶掩目liǎng yè yǎn mù

成语解释: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成语出处: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明眸皓齿míng móu hào chǐ

成语解释: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例  句: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唐·杜甫《哀江头》诗)

明眸善睐míng móu shàn lài

成语解释: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明目达聪míng mù dá cōng

成语解释: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成语出处:《书·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例  句:当此际者,正宜明目达聪,励精图治。(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

甘心瞑目gān xīn míng mù

成语解释: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

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目不见睫mù bù jiàn jié

成语解释: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成语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例  句:远求而近遗,如目不见睫。(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目不暇接mù bù xiá jiē

成语解释: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例  句: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采、目不暇接则是绝大多数人所欢迎的。(秦牧《菊花与金鱼》)

目不邪视mù bù xié shì

成语解释: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目濡耳染mù rǔ ěr rǎn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目食耳视mù shí ěr shì

成语解释: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目使颐令mù shǐ yí lìng

成语解释: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

成语出处:《新唐书·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目指气使mù zhǐ qì shǐ

成语解释:目指:动一下眼睛来指物;气使:用嘘气声支使人。用眼神和气色指使人。形容骄横傲慢的样子。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

成语解释: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例  句: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怒目而视nù mù ér shì

成语解释: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河目海口hé mù hǎi kǒu

成语解释: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困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日:‘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孝经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泽。”

例  句:大人的根器厚的很,天庭开阔,地角也称的过。况且河目海口,是人间有一无二的相。(清·嘿生《玉佛缘》第二回)

丧明之痛sàng míng zhī tòng

成语解释: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例  句:同寅当中,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他遭了“丧明之痛”。(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

杀人不眨眼shā rén bù zhǎ yǎn

成语解释:杀人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极其凶狠残暴。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如何是大善知识?’师曰:‘杀人不眨眼。’”

例  句:杨林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见了不觉毛发直竖,身子寒抖不定。(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四回)

十行俱下shí háng jù xià

成语解释: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成语出处:《南史·梁本纪下》:“读书十行俱下,辞藻艳发,博综群言,善谈玄理。”《梁书·简文曾纪》:“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

拭目而待shì mù ér dài

成语解释: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成语出处: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例  句:朝廷旧臣,册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拭目以待shì mù yǐ dài

成语解释: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成语出处: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挤眉弄眼jǐ méi nòng yǎn

成语解释:用眼睛、眉毛示意。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回:“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些暗号。”

例  句:不料偏又有几个滑贼看出形景来,都背后挤眉弄眼,或是咳嗽扬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

双瞳剪水shuāng tóng jiǎn shuǐ

成语解释:瞳:瞳孔,指眼睛。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成语出处:唐·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见钱眼开jiàn qián yǎn kāi

成语解释:看到钱财,眼睛就睁大了。形容人贪财。

例  句:现在的这位中丞,面子上虽然清廉,骨底子是个见钱眼开的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

望眼欲穿wàng yǎn yù chuān

成语解释: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寄微之》诗:“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宋·杨万里《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诗:“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例  句:但他架上眼镜,仍旧接受了她的央告。正如他对付其他一批批望眼欲穿的抗属一样。(沙汀《呼嚎》)

炯炯有神jiǒng jiǒng yǒu shén

成语解释:炯炯:明亮的样子。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

成语出处:明·李开先《闲居集·九·泾野吕亚卿传》:“先生头颅圆阔,体貌丰隆,海口童颜,轮耳方面,两目炯炯有神,须虽整秀,异不多耳。”

睚眦必报yá zì bì bào

成语解释: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成语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例  句: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后汉书·公孙瓒传》)

掩目捕雀yǎn mù bǔ què

成语解释: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且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主乎?”

掩人耳目yǎn rén ěr mù

成语解释: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成语出处:《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例  句: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看朱成碧kàn zhū chéng bì

成语解释: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成语出处:唐·李白《前有樽酒行》:“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眼始红。”

一瞑不视yī míng bù shì

成语解释: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例  句:一瞑不视,亦已矣。(章炳麟《马良请速开国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成语解释: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例  句: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成语解释: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例  句:有眼不识泰山,真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

有眼如盲yǒu yǎn rú máng

成语解释:虽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师父,弟子有眼如盲,只望师父救度咱。”

鱼目混珠yú mù hùn zhū

成语解释: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成语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例  句: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獐头鼠目zhāng tóu shǔ mù

成语解释: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成语出处:《旧唐书·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例  句: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庄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众目睽睽zhòng mù kuí kuí

成语解释: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成语出处: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例  句:众目睽睽之下,拿他调到一边咬耳朵,人家心里会怎么想?(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蜂目豺声fēng mù chái shēng

成语解释: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成语出处:《左传·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侧目而视cè mù ér shì

成语解释: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成语出处:《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例  句:诸君记得当年常肃剥皮做衮州府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总是做得人人侧目而视就完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形容眼睛好看的成语]形容眼睛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眼睛的成语68个

https://m.stokuaidi.com/gerenwendang/79774.html

分享

热门关注

党务工作常用文书(通用3篇)

常用文书

机关其他常用文书的写作基础知识(合集3篇)

常用文书

新能源发展前景和趋势集合6篇

常用文书

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6篇

常用文书

从严治党谈话记录【3篇】

常用文书

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三篇

常用文书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9篇

常用文书

铁路安全宣传资料【六篇】

常用文书

关于百年党史简述200字【九篇】

常用文书

入党动机最佳回答集合5篇

常用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