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开题报告汇编7篇

2022-06-18   来源:开题报告

述职报告是指各级各类的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为业务部门陈述以主要业绩业务为主,少有职能和管理部门陈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课题开题报告汇编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课题负责人:夏登云等语文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单位:肥西第二中学

  •一、课题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外的教坛一直十分重视建立母语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这种观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就国内而言,建国后关于语文的全国大讨论有三次,中心观点就是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也的确丰富多彩,如“六步教学”“反刍教学”“有效教学”等也卓有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可是,许多改革要么“雷声大,雨点小”,要么条件要求太多太高,难以施行,再加之升学率思潮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的实践难以大面积推广,于是,我们在深入思考和探索后,决定倡导一种可行的教学实验。

  •为此,我们愿意倾注全力,让二中的学生沐浴在语文生活的阳光之中,充分体验到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与生活中得以全面提高。

  •2、本课题研究是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状况的需要。

  •在我们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1)有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平淡,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情感、单调枯燥,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2)有的教师放任自流,没有充分引导,没有明确目标,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忙而无获;(3)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学生很难真正操作。

  •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鉴于以上几种现状,开展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3、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步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老师,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意义

  •(1)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研究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将不断促进大语文观发展。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语文教学生活化”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1)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2)课外阅读生活化——三三制阅读策略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语文综合实践“三旅延伸”策略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调查检测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步骤

  •1、课题申报:20xx年4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xx年9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xx年9月至20xx年9月,进行课题中期研究,预计2009年进行中期研究情况评估汇报。

  •4、课题总结:20xx年9月—20xx年6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影像制品、相关资料、案例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六、基本保障

  •1、组织保障

  •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夏登云副组长:李祖友校长

  •成员:孙永年、李卫星、江家文、黄惠云、谢守年、丁守法、唐德武等语文组成员。

  •课题工作组分工:

  •初一、高一年级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的探索研究,

  •初二、高二年级进行课外阅读生活化的探索研究,

  •初三、高三年级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

  •2、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

  •(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2)建立和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3)建立教师反思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规范教学反思行为。

  •(4)专家指导制度。

  •3、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包括课题研究),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第2篇: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4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张敬邻(淮北市教科所课题主任)   张德华(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峰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军(淮北市教研室)   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长:盛 波 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课题负责人,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区级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魏雪雁 全国十一五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整合专项课题主要成员兼执笔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国家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获省级奖项8篇次。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市教坛新星,校本培训指导教师。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各项工作。收集材料,撰写报告并上传。   主要成员:   欧阳丽颖,淮北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夏丽娟,青年骨干教师,大队部辅导员。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参研教师:孙丽、张培 、孟春,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   参研教师:杜淑华、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谢军、许小燕,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0年3月——2012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12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 、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第3篇: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   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广泛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才奠基,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内容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前期着重抓了对德育现状的调研工作,按学段分年级采取走访、座谈、对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行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主题板报”四个主题活动。   2、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3、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抓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的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习“规范、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学生只有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才会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思想教育。   (3)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书籍、刊物、报纸、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传播媒体,充分依靠学生督委会、班委会、队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施展才智,发展能力。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社区德育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二)实践研究阶段:要完成六方面工作:   1、对学校的德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目前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找到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2、加强课题研究的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社区和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让德育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形成第三道防线。   4、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学生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情况。   5、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6、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三)总结评比阶段:要完成四方面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并汇编成册。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教师的研究论文和案例评选。   4、举办课题研究的成果展览。   七、成果形式   1、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2、《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集锦。   3、编写德育校本课程。   八、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卢秀真   课题主持人:樊庆海   课题主研人员:温晓博徐翠燕段焕英陈慧等   (2)领导小组,把握实验的进程、方向和效果。重点抓好五落实:实验师资、实验研究活动、实验经费、实验工作管理、实验工作总结。   (3)实验小组集中精力实行抓点实验,跟踪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开展好实验教师工作考核、年度专题研讨活动,为实验研究营造氛围,排除后顾之忧。

第4篇: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1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1.1选题依据

  随着体育的发展,体育项目已经是数不胜数,并且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它独有的锻炼价值和意义,那么在湖南省的体育高考项目中五米三向折返跑是一个必考的项目,而且所占的分值是80分(总分300),并且在近几年其它省(如湖北)的体育考高项目中也增加了五米三向折返跑。可见该项目的重要性以及锻炼价值,该项目锻炼的是考试的下肢爆发力、敏捷性、平衡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同时对其他项目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我们需要对该项目的训练方法进行更多的,更深的研究,让广大体育考生有更好的训练方法和考试技巧。

  虽然前面有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方法方面的,身体素质方面的,但是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规则或者要求,同省的不同地区也有不一样的经验,我们需要把各种好的训练方法和技巧进行整合,总结出一套新的,完整的,有效的训练方法;并且针对湖南省的各地区的一些训练和考试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为湖南省体育高考五米三向折返跑的项目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2主要研究内容

  1.2.1五米三向折返跑的几种跑法

  1.2.2提高五米三向折返跑成绩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1.2.3五米三向折返跑常见的错误和问题

  1.2.4临考前应做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1.3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访谈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各高中的体育高考队,主要对湖南省茶陵二中和澧县二中的体育高考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通过观摩学生的训练和对测试成绩的分析以及与教练的交流找到一些问题和研究对策。通过访谈,了解师生对此项目的训练心得,再结合自身的训练经验和查阅文献资料并加以总结,最后完成论文。

  2文献综述:

  五米三向折返跑是湖南省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同时也是对考生成绩影响较大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的特点是:速度快、距离短、方向变化多、技巧性强、易犯规。因此对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所以需要考生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去练习,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的应试能力。同时需要教练或者老师去研究更好的,更有效的训练方法,来给考生提供更有效的并且合理的训练指导,提高考生的成绩。

  正是由于此项目的重要性,所以国内有些专家学者对此项目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本人通过互联网和体育期刊等途径查阅到一些相关专着,发现专家学者们对五米三向折返跑训练方法,影响五米三向折返跑成绩的因素,五米三向折返跑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李文在《五米三向折回跑的训练》中对此项目的整个训练过程做了一定的研究,包括训练前的准备,训练时的方法和训练后的放松等,具体谈到考生身体素质对这一项目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如在跑的过程中让学生面带微笑,这样有助于消除面部及至全身肌肉紧张状况。王琼的《练五米三向折回跑有感》对五米三向折返跑的两种跑法(“544”和“433”)做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讲到“544”跑法进行时步子较小易加速;折向易起动;踩标志线较容易;身体重心起伏不大,适合步幅较小,速度较快者。“433”跑法的特点则与其相反,适合步幅较大,速度较慢、但力量较足者。高家明在《如何突破五米三向折返跑的高分瓶颈》中谈到了折返跑时的起动以及折返途中跑的技巧,他认为比较合理的起动方法是:考生的后脚前脚掌必须全部落在感应区范围内,其中最理想的位置是后脚脚尖无限贴近于感应区的前边缘,当重心逐步前移、脚后跟立起之后,还有脚尖在感应区内而这时身体的重心已经过了起跑线,有效的减少了跑动的距离,减少了起动所需要的时间。以及陈雄辉在《五米三向折返跑常见问题与练习方法》中指出了一些训练时的常见问题以及纠正的方法;梁香灿在《谈谈五米三向折回跑的教学》中提出了几点教师或者教练在五米三向折返跑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都对五米三向折返跑这个项目进行了单方面或者多方面的具体深入的研究,同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纵观以上研究,比较多学者都对五米三向折返跑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包括训练前的准备,身体素质的练习,训练时的技巧和手段,训练后的放松,考试时的发挥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提高等,虽然说学者专家们进行了这么多的研究,而且也有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为此项目的训练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但是,他们都没有进行很系统的和针对性的研究,对于湖南考生来说,此项目主要是体育高考的考试项目,在其他领域接触的比较少。而且此项目的难度大,对于身体素质要求很,不仅要求速度快,反应快而且要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不在考试中失误。本人觉得在训练方式和技巧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并且能对考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有一定的帮助,短时间内提高考生成绩的训练方法和技巧是我研究的重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湖南省体育高考队的五米三向折返跑的训练提供一些专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3工作进度及具体安排

  20XX.XX.XX-20XX.XX.XX          查阅文献资料

  20XX.XX.XX-20XX.XX.XX          选题完成

  20XX.XX.XX-20XX.XX.XX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书以及完成

  20XX.XX.XX-20XX.XX.XX          设计调查问卷

  20XX.XX.XX-20XX.XX.XX          发放与回收问卷

  20XX.XX.XX-20XX.XX.XX          统计有效调查问卷

  20XX.XX.XX-20XX.XX.XX          完成论文初稿

  20XX.XX.XX-20XX.XX.XX          完成论文以及答辩

  4参考文献

  [1]李文。“五米三向折回跑”的训练[J].体育师友,1994,(02):19-20

  [2]钱勇。体育高考生如何提高五米三向折回跑成绩[J].田径,2001,(05):42

  [3]王琼。练“五米三向折回跑”有感[J].体育教学,2008,(02):55

  [4]唐雪梅。如何提高五米三向折返跑的成绩[J].体育教学,2005,(04):33

  [5]郑红伟。如何提高五米三向折返跑的成绩[J].田径,2009,(07):14-15

  [6]高家明。如何突破五米三向折返跑的高分瓶颈[J].中国学校体育,2012,(03):77-78

  [7]梁香灿。谈谈五米三向折回跑的教学[J].濮阳教育研究,1994,(04):37

  [8]陈雄辉。五米三向折返跑常见问题与练习方法[J].体育教学,2009,(08):60

  [9]谢跃华。五米三向折回跑技术分析与练习方法[J].体育教学,2004,(01):45

  [10]王飞腾。影响体育高考考生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2,(54):3-4

第5篇: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界定   过去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但由于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没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教学改革仅着眼于“怎么教”,体现为教学方法的种种探索。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便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教学艺术”的表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搞得热热闹闹,各种名师和特级教师送课下乡的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我们一线的老师反而有点不知所措,甚至变得不会教书的原因。我们认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在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在课堂里“教什么”,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如果教师的专业能力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就极容易产生不适当的教学内容。据研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例如①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对;②语文教学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重构。在语言(言语)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领域,按照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需要,积极地吸纳学术界的新近研究成果并加以转化。二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对具体的教案与教例加以分析与研究,以教学内容的反思和改善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   我们的设想一是逐步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图扭转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片面强调教学方法、过分崇尚教学艺术的不良风气。二是改变只把最后成品拿出来“上公开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动态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制生成过程——从初步设想、到进一步地改进或改变、再到最终实施,从而具体地揭示教学内容的种种变动以及改变的原因。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重点只能放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研制上。   二、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语文课的课堂教学,这与过去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们将语文教学改革看成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很大程度上也被当作是用一种“新”的方法代替“旧”的方法,用一种“好”的方法驱逐“坏”的方法,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几十年的事实证明,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做文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学生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   1、新基础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当前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价值。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要从生命发展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语文学习,变革陈旧的学习方式。“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亦即受教育者的认识世界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起来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就是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建构出自己独特的语文“图式”,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理解绝对统一的“集体失语”现象。   3、后现代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现其认识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实现师生观念与思维的转变与发展。后现代课程目标决定了后现代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从总体来看,后现代课程内容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即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强调不要过早地或者最终以一种观点作为某一问题的正确答案而结束,而是要把各种观点投入到多种组合之中,从而形成较为开放的、蕴含着创造之光的可能性结果。对于课程实施者来说,其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一,所有的课程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需要修改的东西来对待。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权威性的内容。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正是契合了这一理论。   4、对话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对话理论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互相关联、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引发对话的基本条件。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教科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教科书不仅体现了编写者对语文教学的观念,同时它也是教师扩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但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教科书的编制也需要具有一种内在的生成性。尤其是在用教材教的时候,用什么去教,为什么要用这种东西去教,更是有选择与创生。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逐步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图扭转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学方法、过分崇尚教学艺术的不良风气;   2、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些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改变只把最后成品拿出来“上公开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动态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制生成过程(从初步设想到进一步改进或改变,再到最终实施)从而具体地揭示教学内容的种种变动以及改变的原因,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行动及研究提供鲜活的示例。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知识,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研讨,文章教学内容研讨,古诗文教学内容古研讨,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等等。   (四)课题的创新之处:本研究的最大创新之处正在于它跳出了将课程改革小化为教学方法变革的定势,而且它认为“用什么教”本能地内含着“怎么教”的问题,因而认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切入课程改革,要比单从教学方法角度审视课程改革更科学有效。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报告、论文、案例   四、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 语文教学既不能随意肢解、挖掘、衍生教学内容,也不能原原本本搬用教材,而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   2、理论问题:本课题要求教师必须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问题,而不只是从方法论或者技术论的角度来看待教学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概念需要理解: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3、技术问题:本课题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技术性不强,但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内容应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如何将比较笼统的课程目标落实在一篇篇课文中,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   4、实践问题:语文教学是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五、研究思路、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首先是全体参与研究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特别是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专著,要有一定的课程论知识,要对当前国内课程改革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   其次是要确定研究的内容,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而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又只能以语文教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那么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以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类型确立一系列研究模块,例如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等等。   第三是在确定了研究模块的基础上动态地研制和出示一批教案和教例,并在一些班级展开实验。在展开实验的同时,就教学中的困惑、经验和教训进行分享、总结,撰写一些有品位的论文,力争能发表出来,扩大影响。   第四是要在实验、摸索、小结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成果,写出结题报告。   研究措施:研究经费保障 研究制度保障聘请专家指导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和分析,了解关于学作文评改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作文评改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本课题拟在同一个年级的几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可将所得数据在平行班之间进行比较,以研究本课题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每个研究环节都包括计划、实验、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3、专题研究法:本课题将根据确定的研究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如有人专门负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文章教学内容、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和实验。   实施步骤。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准备立项阶段:主要任务是先申报立项,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   具体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共同研制出一定数量的教案,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   总结推广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构建一定的模式,在更多班级推广运用,提高效益;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并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人员与研究任务的落实   黄建 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统筹课题实施工作   黄文 负责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协调联系和实践保障。   黄存、朱文 负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张武、周平 负责文章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黄娜、黄建 负责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黄建、黄存 负责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汪纯、黄文 负责网络管理工作及课题资料上传、下载   七、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新课程改革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我校作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摸索和实践,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基础条件:我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上:我校建成了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全校所有的教室**装了背投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数字图书馆》以及与中学联手打造远程教学平台,可以共享中学的教学资源,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条件:课题组成员既有行政领导,也有教学骨干,都是执教初中语文多年的教学骨干,都有过完成初中三年循环教学的经历,摸索、积累了大量可贵的经验,并且大都多次赴兄弟学校考察学习,参加研讨会,思想上观念先进,行动上敢于实践,有认认真真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勤勉态度。其中黄文老师多年担任教研组长,参加过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的命题工作,现在又被聘请担任市语文培训基地的培训者,是骨干教师,在县语文界乃至地语文界都有一定的影响。黄建老师曾先后担任过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参加了市骨干新课程培训班,先后主持或者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0来篇。此外汪纯、张**曾担任过备课组长或者教研组长或教育行政,在教学科研或管理上有深厚的功底。   八、本课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1、教师和学生对课题核心观点的认可和支持度。可能认为“研制教学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教案别无二致。   2、在研制教学内容时,如何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相当难度,因为“合适”的界定比较难。   3、实施过程中可能有骨干教师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同时缺少专家指导。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上是《将语文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肯定存在考虑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6篇: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内,一般都自始自终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使得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往往会形成孤僻、不合群、厌学、易冲动等问题,在学习上他(她)们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张扬个性,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看客”。能力得不到训练,教育得不到实效。往往是学校几年工作还不如游戏机房的几分钟。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进生。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关爱每一学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鉴于此,提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目的在于让这部分留守儿童能乐于学习,生活与学习上都不至于孤独。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题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将依据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心理学。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并将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构起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通过研究,力求让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课堂,形成自己独具的教学特色,学生能产生乐学的情绪,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主要在盘州市的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中组织实施。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反映该类学生学习素质与个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现状与实践研究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对该类学生的发展实施可行性的研究,并运用与实践中,尝试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素质和活动评价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应及时的适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此类儿童对待评价感觉敏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维素质的评价,要将检测和其它的评价放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并进行跟踪评价的研究。   (2)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将他们融入进集体学习生活中去。   (3)课间活动与放学后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跟踪研究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跟踪研究,运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适时的记录每一个有效的数据。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以点到面,层层推开。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 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合理的搜集与运用各种文献和资料,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及时的制定相应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3. 行动研究法: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地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   4.经验总结法:是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师教育实践中的直接感受,实践性强、简便实用。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9月——2019年4月   第一阶段;初步开展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1. 研究课题前期准备;   2.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3. 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进行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   2. 不定期举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   3.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探索教育与发展的操作方式;   4. 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5. 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颗粒、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9年2月——201年4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 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研究成果展示:   1. 课题实施方案   2. 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集   3. 学生学习日记、周记,小论文展示   4. 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5. 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6. 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QQ群。   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课题主研人员均是市、县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经验。   (3)区位优势明显。我校处于县城周边。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 、周林;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作者:李雯婷,载《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作者: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作者:吴帆、杨伟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载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7篇: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我校《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发展》课题,是福建省语文教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形成各种能力和习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都离不开深入扎实的学习实践活动。一切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是各个学科当然也是语文学科必须遵循的思想原则和客观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儿童对知识的学习可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其中有一段话很值得品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课的这一特点?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

  语文是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就生活在一个无时无地无不浸润着沐浴氛围的环境中。模仿、多渠道、长期积累这三大规律,使儿童学语言的场所绝不会从学校开始,学语言的指导者绝不会仅仅是课堂上的语文老师,学语言的教材绝不会只是一册语文课本。所以,面对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面对如此多样的机会,怎样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有操作价值的指导性意见。如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了两点,一是要"整体考虑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从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两方面保证语文实践的落实,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二是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教育资源上保证学生的语文实践是生活的、生动的、生成的。

   ▲基础条件:我校语文教研课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发展”,2004年被定为龙岩市重点课题,通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语文教研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

  ▲软件上:我校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生素质分项考评制度”,包括写字(硬笔字/毛笔字)、口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即兴演讲)、语基、习作、课外阅读(包括70首古诗/诸子百家和中外经典名著)、语文实践活动;我校出版了校本课程教材《我是客家人》。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教研室,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教研室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语文专业素质修养和语文教研实践的培训。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能满足教研教改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把课堂教学的目的看成是人类所积累的系统知识的传递,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化为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状况使得理解、体验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也因此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上,而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观念不更新,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教研室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并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原则和策略。

   4、实践问题: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育思想,达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根本转型。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些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构建“自主式”“交互性”等学习方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生命活力,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3、通过语文实践、体验活动的研究,能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相互整合,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并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能精神畅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让语文的学习过程与生命个体的丰富发展过程相一致,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语文活动带来的愉悦。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实践与总结,进一步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进而改革语文教学的结构、内容、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竞争、交往、创新等意识和能力,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探索,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研究型、发展型、专业型教师。

  6、培养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性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善于确立问题,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等方面;在共同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学会科学方法。

  7、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独立的主动探索性学习研究,不仅能激活和深化原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获得实践的能力与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特殊的情感,并进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课题的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不求答案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完全吻合,同中求异,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合作互补的原则。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班级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互相补充,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的热情和交往能力。

  4、民主和谐原则。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保证,如果老师高高在上,有意抹杀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探性就无法注重学生体验,张扬学生个性。

  5、探究性原则。极力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尝试,理解感情等体验方式,自主探究,实现在探究中学习,探究中体验,探究中发展。

  6、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指出: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发展,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共识。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应更加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机会,更加体现出参与过程中的思维力度和自主权。

  7、探索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发展思维能力。

  8、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尽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火花,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

  9、实践性原则。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接受训练和启示,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内化,升华从而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

  六、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帮助教师运用新课程新理念进行整合课程与教学,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差异有效地组织教与学活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致力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探索,解决过于注重预设,过于注重传授、灌输,“教”与“学”的行为枯燥化、模式化的问题。

  2、分析语文课堂学习现状,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活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课堂教学细节来探索优化的策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 

  3、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理论,结合语文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特征及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构建符合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的最优化的语文教学策略。着重研究形成语文课堂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学习方式选择策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4、整合小学语文教材,开发语文实践课的研究

  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方式开展发散性、拓展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践增强学习的体验,品味成功的喜悦。

  5、挖掘本地资源特点,抓住本地资源优势,与课内语文教材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素质教育课改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考评手段先进。利用学生分项考评,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和全面考评的空间,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紧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又以自具体的教学实践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形成吸收与内化的良性循环。

  2、开展同课题研究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一课多研”“多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加强研讨,重视反思。

  3、个案研讨与经济推广相结合。

  实验中,定期开展示范课、研讨课,开展教材分析、集中备课、研讨交流等教研活动形式,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总结成功的经验,在全校推广,达到对比借鉴,资源共享,促进实验水平不断提高。

  4、过程的追踪与信息的综合、反馈、总结相结合。加强课改实验资料的收集、管理,体现实验的全过程追究,获取第一手的原始数据。重视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阶段小结,及时反馈实验进展情况,达到交流、辐射和形成成果的效能。资源共享,促进实验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5、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还将综合采用以下基本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教育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行动(个案)研究法,问卷法等。

  八、研究步骤和要求: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20xx.6—20xx.9)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目标。

  2、印发与课题有关的学习资料,组织学习,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明确实验要求。

  3、确定各子课题,制订各子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9—20xx.1)

  1、根据各子课题开展“同题同构”“同题同构”课题研究,从识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探究学习心理,贴近生活,活化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促进学生全身发展。

  2、定期举行课题研究观摩研讨课,使课题研究常态化。

  3、及时反思,不断改进,充实研究内容。

  4、写好典型课例及反思。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xx.2—20xx.6)

  1、开展课题评优活动。

  2、撰写教学案例与反思、随感和小结。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搜集与课题有关的过程性实验材料。

  5、编写论文集。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汇编7篇

https://m.stokuaidi.com/mianfeilunwen/208800.html

分享

热门关注

课题开题报告专家评议要点【汇编四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指导记录范文汇总三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评语(锦集4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答辩5分钟陈述范文(精选3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指导日志锦集五篇

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专家评议要点汇编3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专家评议要点汇编5篇

开题报告

专家对开题报告的评议锦集四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专家论证意见锦集三篇

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精选15篇

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