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民至上纪录片观后感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做好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医疗工作者冲锋在前、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正在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但也存在极少数干部依然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基层,不接近群众,浮在面上,从而信息不灵,情况不明,导致工作被动、失误连连。在其位,谋其政,当前正处于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将人民的安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及时掌握疫情,及时发声指导,及时采取行动,不容丝毫懈怠,不容丝毫麻木,不容丝毫敷衍!
生命重于泰山,党员干部要以民为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人民的呼声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向。疫情发生以来,武汉火神山工地有支党员突击队,270多名工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正带领上千名工人昼夜奋战建设火神山医院。“听党话,跟党走,打胜仗!”北京136名医疗队员集结,写下留言、出征武汉,党员带头进行“最美逆行”。当前疫情传播还没有阻断,又临春节假期结束后返城上班人潮。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宗旨意识转化成为民的切实行动。
疫情就是命令,党员干部要带头冲锋。当前正处于打赢防疫狙击战的关键时刻,处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严峻斗争中。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上来,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打的赢仗,才能给群众吃下定心丸。同时,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唯此,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才能激发出群众参与防控疫情的更大热情。
防控就是责任,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这是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所明确提到的一项内容。打赢防疫狙击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履职尽责、时刻在状态,才能把党旗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风浪、直面挑战,就一定能汇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篇二】人民至上纪录片观后感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领导人再次强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他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在全国两会期间,“人民”二字成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高频词。
2020年,在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蔓延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疫情的战斗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救治病患,不放弃一个生命;坚持保障医疗物资的供给,让大家做好防护;坚持保障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让人民群众放心踏实。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克服艰难险阻,打赢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抗疫斗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中国答卷”,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凸显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人民至上”绝不是一句空泛的政治口号,必须生动体现于各项决策部署和日常工作中。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不能只重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不重视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也不能只重视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不重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是既要满足全体人民诸如教育、就业、居住、社保、医疗、环境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也要满足全体人民对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共享等更高层次、更广泛范围的需要和要求。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推动实施好新颁布的民法典,就是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现在,全球的疫情还没有控制住,经济形势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局面。此时,一方面我们要毫不放松的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2020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面对脱贫攻坚的这块“硬骨头”,我们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干劲,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时代使命,是我们强国兴党、造福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对我们既是考验也是挑战,我们相信人心齐,泰山移。勇敢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和艰险,迎来属于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
【篇三】人民至上纪录片观后感
满县的废墟,满地的瓦砾,唯有弥漫在空气中的凄厉的哭喊声,为这片死亡之海增添了些许“生气”。这是电影《人民至上》中的情景,看了让人心痛。
5.12地震来临后,敬爱的爷爷赶赴现场,拿起喇叭,铿锵有力的讲话,谁知,大地又剧烈摇晃起来。余震来了,我紧张地盯着画面,身居要职的□爷爷却面不改色,依旧满目坚毅地挺立在原地讲话。创深痛巨,使人震惊,使人震撼,然而博爱是永恒的,博爱是可以传递的,博爱是像万缕金光照亮了天地,温暖着13亿中国人的.心!爷爷视死如归的举动,使我终于明白: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电影中最让人难忘的一幕,就是当救援队救援一位12岁的小姑娘李月时,医护人员左右为难。因为小李月的梦想是当一位芭蕾舞演员,而残酷的现实是她的双腿被废墟严重的压住了。为了保住生命,无奈的医生为她做了现场截肢手术。天使的翅膀折断了,天使的眼睛黯淡了,点亮的烛光在风中熄灭了,通往天堂的道路变成了一团漆黑和迷茫。也许是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爆炸的汶川大地震,也许是抗震救灾中那80多位将军和13万官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的如天大爱,抚慰了小李月的无限悲痛,化为她心中胜过千万颗原子弹爆炸的力量。08年残奥会,小李月以她那优美的舞姿,为悲伤的中国展现了:只要坚持不懈,什么梦想都会实现;只要民族精神不倒,什么苦难都阻挡不了中华儿女前进的脚步!
5.12,我们失去了20多万间安居乐业的房屋,失去了1000多亿辛勤积攒的财富,失去了1.5万勤劳善良的汶川人民,整个汶川的通信、交通、工业变成了一张白纸。为什么我们眼中装满忧伤和泪水,但却没有令人窒息的绝望?我们不仅收获了中国大地的呼喊和呻吟,而且收获了爷爷那沙哑、颤抖而坚定的声音,还收获了在庄重的国旗领导下的红、绿、白、橙、蓝五色救灾风景,还收获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和人们脸上的泪水一起,沉重地垂下!
我用盛满泪水的双眼,和激动得瑟瑟发抖的心,写下了观看影片的感想,同时我也读懂了——一切皆可重来,唯有人民的生命不能,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民至上。
https://m.stokuaidi.com/xindetihui/27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