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接续全面小康促进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2】接续全面小康促进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对脱贫攻坚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要真正做到内心向往贫困群众住上新房,穿上新衣,向往贫困群众发家致富,奔上小康,让扶贫攻坚成为党员干部的心中事,心中石。习总书记强调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好。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一是走访困难户方面要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走访户前,要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五保,低保,扶贫户,劳动力情况等)。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况。
要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的语气,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要实话实说。对于有些群众当面不情愿说的话,可留下公示的电话,希望能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期盼。在走访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生活相当艰苦,特别是一些因病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群众年老、身边无人照料、房屋破旧、生活贫苦),要在走访时一一进行了解记录。
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困难群众时候,要将群众当自己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要改变工作作风。在处理困难群众问题时候,要结合有关政策的基础下,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处解决问题。走访群众时,很多群众都积极配合,他们对我们的工作都非常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让坐。感谢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后应认真将工作做好。也许有时候走访了不一定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来了。经常走访是拉近群众的距离,打好群众基础,无形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是制定帮扶措施方面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调整。
1.持之以恒开展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应根据实际,制定长期计划,给予扶贫对象长期、持续跟踪的帮助。
2.结合被帮扶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应立足实际,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脱贫能力,使之早日脱贫致富。
3.加强与村、镇、县沟通联系,给予困难群众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能力。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走访群众时,家中大部分是与老人交谈,见到年轻人不多,根据了解,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做杂活),老人一般在家里都以种田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体弱,无经济来源,很多老人都有认为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在走访时除了要多体谅他们的心情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
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虽然现在经济生活条件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一定会创造出美好幸福生活。
【篇3】接续全面小康促进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
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
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https://m.stokuaidi.com/xindetihui/30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