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9年10月31日,是钱学森逝世10周年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向钱学森先生学习,要学习他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钱先生在每做一个课题,从查阅调研大量文献资料、理论模型的提炼和建立,直到与实验结果的对照,其中的每一步骤,甚至一笔一划、一点一滴,他无不工整认真、一丝不苟。他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而是一定要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结果相对比,使理论得到验证。一旦发现有误,便进行修正,甚至推倒重来,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
学习中,我们常常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不知所措;为那背不完的英语单词而心烦意乱,为了那令人头痛的作文题而抱怨不已。让我们把对钱老的感动化为实际的行动吧!学习钱学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攀登、刻苦攻关的精神。“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
向钱先生学习,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主题班会,我们了解到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他历尽艰辛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实现了报国之志。
而通过而后钱先生在美国的经历更能看出他的赤子之心:“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钱先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他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身上永远流着的是龙的血脉,说的是字正腔圆的中国话,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第二篇: 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总有一种信念,能够跨越时空,铸就世界科技的高峰;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归于永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纪念日。前不久,“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京揭幕。钱学森以其杰出高超的才能、坚定不移的信念、坦荡宽广的胸怀,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授予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钱学森是这一荣誉迄今唯一的获得者。钱学森曾动情地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今天,钱学森精神成为我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宝贵财富。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11个“第一”,钱学森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如果没有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打造的国之重器,就很难有科技强国的中国力量、迈向太空的中国高度。今天,站在大师们搭建的科学云梯上,身处前辈们创造的良好环境中,我们应倍加珍惜,更加奋进,将中国的科技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我们应该如何迎接21世纪?”心怀世纪之问,钱学森从一线退下来以后,重新回到了学术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昭示未来的新理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宏大的战略愿景。正是得益于钱学森的战略远见,中国不断在世界航天史和科技史上,刷新了中国纪录、创造了中国奇迹。如今,我们有责任接力回答世纪之问,用更多创造超越历史、引领未来。
钱学森常说:“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正所谓“变能启盛,唯变不破”,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心怀“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培育“会当凌绝顶”的战略视野,才能创造出“非对称性”的杀手锏,中国科技也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晚年的钱学森曾回忆说:“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我们当如钱学森那样,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始终不渝的信念,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专业之能融入伟大事业之中。
今天,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前路挑战如荆棘密布,但看我辈披荆斩棘。广大科研工作者当发扬钱学森精神,立志成为科研尖兵,建功立业新时代,一个接一个地突破核心技术以实现“弯道超车”,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奏响最强音。
第三篇: 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逝世10年,“钱学森精神”仍然在他挚爱的祖国大地传扬。
“钱学森同志是我党难得的政治上成熟的战略科学家,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我冒昧地将他的品德和精神概括为‘钱学森精神’,殷切地期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钱学森同志为榜样,向钱学森同志学习。”2001年,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劲夫首次撰文提出“钱学森精神”。自此,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追寻这位卓越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树立起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
赤子归国 为人民奋斗不息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炎炎夏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一座现代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这句铿锵之言,悬挂在馆内。
在钱学森图书馆,陈列着一批珍贵文物。一封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求援信,信里“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的话语,至今读来仍可以感受到他浓厚的赤子情怀。
这是一条崎岖艰险的回家路。连行李都已经托运,即将踏上飞机的钱学森却被迫留在异国他乡长达5年,经历了拘留、监视的屈辱,他和妻儿甚至还被限制了自由。
一片丹心向祖国,钱学森终于寻得机会,将写在香烟纸上的求援信送回祖国,并最终回到了中国。他后来回忆说:“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
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郭永怀等怀着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历尽艰辛回归祖国,以白手起家的勇气奠定了我国多项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开创了多领域科技应用的新局面。
“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钱学森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践行了一辈子的原则——为人民奋斗。
这位爱国、爱人民的科学家,也被人民深深爱戴着。2009年,一项调查显示,88.8%的人认为钱学森身上最值得推崇的精神品质是爱国,85.3%的人感动于钱学森冲破阻力毅然回国。
“一个国家没有科学技术,就会贫穷落后,在钱学森等科学家身上凝聚着赤诚为国的报国情怀,他们回到国内报效祖国,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这是非常不得了的。”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表示,这值得大家不断学习。
殚精竭虑 树立起创新丰碑
“新一代航天人传承了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以及建设科技强国的未来,一定是非常光明的。”在朱枞鹏看来,以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自己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在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基础上,尽快赶上世界科技水平,“让中国的科技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在没有充分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钱学森创新性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研制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
钱学森数十年如一日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即使到了高龄也从不间断,从不松懈,从不放弃,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时刻保持对科学技术的高度敏感性而不懈努力。
据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汪长明记述,钱学森“一生的研究手稿数万页,剪报数百袋,出版著作数十部,参阅过的书籍数万本,真可谓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钱学森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束缚、探索科学新领域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的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勇气和毅力。
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没有让钱学森停下创新的脚步。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钱学森始终在探索科学新领域,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他将技术科学思想方法推广到其他工程领域,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新的技术科学。
“当深度参与到国家科技进步的进程中,我觉得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谈及从事科研的初衷,“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叶聪说,作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已做好一切准备,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精神,知行合一,做好本职工作,将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中。
第四篇: 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早在中学时代,钱学森就树立了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府腐败、外敌入侵,这一切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励志要好好学习,改变国家任人欺凌的面貌。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然而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的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
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之路那么漫长!1950年,钱学森来到当地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他才被释放。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叫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人们都说,由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我要尽最大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
钱学森说到,也做到了。
在新华社对外公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概括了他的11项“第一”——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发射,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
这些“第一”,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上面那张照片,是钱学森戎马生涯中留下的唯一一张敬军礼的照片。
这张照片,向我们定格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也向人们展露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另一个本色身份——共和国军人。
那一天,是1980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看望刚刚从南太平洋执行中国首枚洲际导弹发射测量任务凯旋的船员们。
一个军礼,一个瞬间,转眼间过去36年。
就在钱学森敬这个军礼那年,美国记者罗伯特·克莱伯这样写到:“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在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其实,对于钱学森的价值,早在1950年,美国时任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就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无论在哪里,一个钱学森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对此,毛主席则说:“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来说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钱老的价值是非同寻常的,是全世界瞩目的。
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带着新中国艰辛成长的民族记忆,也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民族百年苦难辉煌的亲历者、见证人。
这些老一辈大师已逝,而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更重。
今天,各行各业都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大师”“大家”的称谓也不绝于耳,但何谓“大师”?取得巨大成绩就是大师吗?大师又该起到怎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钱老身上引发的思考,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历久弥新,思绪绵长。
https://m.stokuaidi.com/xindetihui/318414.html